本堂成員介紹


YouVivid-免費自製MV,動畫賀卡,手機影片鈴聲  下載此MV作品到手機或電腦珍藏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海洋生態系包括(姓名:賴志忠 學號:2100411022)

【潮間帶生態系】
潮間帶指海岸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地區。陽光充足,有機質多,生物資源豐富。由於潮水漲退的關係,生活於此區的生物都有其特殊的適應方法以抵抗乾燥和海浪衝擊。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000多公里。台灣的潮間帶因地形差異可分為:泥岸、沙岸及岩岸等不同的生態景觀。【珊瑚礁】
珊瑚礁主要分佈在水溫25 ~ 29度、南北緯30度之間的礁岩海岸。台灣除了西部沙岸及泥岸地區外,其他地區海岸和離島都有珊瑚礁分佈。台灣的珊瑚礁主要分佈於墾丁、蘭嶼、綠島及小琉球海域,此區珊瑚礁熱帶魚類約有1,500種,北部的亞熱帶珊瑚礁魚類也約有800種。
【近海區】
低潮線以下的水域,其底部為大陸棚,有充足的陽光透入,又較不受潮汐和海浪影響。主要生產者有昆布、馬尾藻等大型藻類,另外還有珊瑚、螃蟹、龍蝦、魚類等動物,是人類獲取食物和資源的主要場所。
【近海區的大陸棚】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棚。大陸棚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棚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棚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棚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棚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棚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60109815

潮間帶

滩涂是我国对淤泥质沉积海岸、湖岸和河岸的习惯性称谓,并不是国际通用的科学概念。一般在习惯上将海岸滩涂分为以下三部分。
潮上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
潮间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即潮间带之间的泥质、砂质和岩滩等沉积地带。
潮下带滩涂: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区泥砂质沉积地带。

编辑本段潮间带三个区间

滩涂湿地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间带及
  多仔坪潮间带
多仔坪潮间带
潮上带、潮下带。可供开发利用的部分通常指一sm等深线以上部分。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
(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编辑本段潮间带风能发电

潮间带位于高低潮水位线之间,在我国,潮间带资源集中于长江口以北各省,主要在江苏、上海和山东沿海地区。根据初步估算,潮间带年平均风速可达6—7米/秒。我国进行的样机试验和即将开展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按严格的定义均为潮间带风电场。 明确潮间带风电开发目的
潮间带风电场在世界上尚无先例,我国无法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进行潮间带风电场的示范和建设的原因与欧洲进行海上风电场建设有所不同。在欧洲,虽然海上风电建设的成本同样是陆上风电成本的两倍以上,但欧洲的海上风能资源要比陆上好得多,增加的风能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增加的成本;而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三北地区,潮间带的风能资源是否明显高于三北地区,由于测风资料的短缺,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我国发展潮间带风电场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临近电力负荷中心,电网容量比较大、结构相对合理,能够节省电力传输成本,我国开展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与陆上、中深海上风电的开发成本进行比较,选择一条适合中国的风电利用形式(陆上、潮间带还是中深海上风电)。
安装成本和风资源是决定因素
与陆上风电相比,潮间带风电工程的经济性取决于安装成本和风资源。因为从风机角度来看,潮间带风机是在陆上风机增加一些冗余设计来实现的,并且风机所受载荷与陆上风机几乎没有差异(没有波浪载荷);从电网角度看,我国东部沿海电网的连接相对容易;从海底电缆看,潮间带风电场距离海岸较近,电缆成本的比例不会显著地升高。
潮间带风电工程的安装涉及地基的建造和如何安装风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采用的是单桩地基和风机整体安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此风电场临近东海大桥这条高速运输通道,其他潮间带风电场在借鉴其经验时应把安装成本适当调高。
目前来看对于单桩安装,比较好的选择是用小型的自升式驳船,桩式基础也是可以考虑的路径,两者各有优缺点。单桩需要专门制造和安装,如果要安装多台风机,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桩式基础只有在场地、通道和工作平台在水位上方建造时才能使用。单桩采用的是传统的已经成熟的技术,但是桩帽和打桩比较贵。两者孰优孰劣现在无法明晰。
潮间带风能资源资料十分有限,这是风电场效益的隐患,风速是最重要的指标,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也不为过。据测算,同样一台风机,安装在年平均风速为9米/秒的风电场比安装在风速为6米/秒的风电场发电量高出一倍。一个3.8吉瓦的风电场,如果有10%的发电量损失,则每年的损失可以用来建造1900座测风塔。测风工作如果做得不够,会给投资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目前,我国潮间带地区测风工作开展得不够,应重点加强测风的准确性和测风时间。

棲地生態(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1.朝上飛沫區
本區涵蓋高潮線飛沫帶及濱線以上附近的陸地。由於接近海岸,水表層溫度變化急遽,且陽光終年直射,四季溫差大。碎浪區飽和的溶氧量也使氧氣不虞匱乏。潮上帶是個乾燥的地區,環境惡劣,生物種類不多。
2.礁岩礫石區
礁岩海岸為珊瑚礁隆起所形成,不但多孔隙且潮池、潮溝也多,基底有砂石堆積,礫石區則受到海浪沖刷,岩石被磨成無稜圓球狀,由於其基底石有砂石堆積覆蓋,物種較不易
3.珊瑚淺坪區
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尤其以造礁的石珊瑚種類居多,軟珊瑚較少。最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盤珊瑚、菊珊瑚等種類。這些由石珊瑚所建構的廣大珊瑚淺坪,孕育了魚、蝦、貝、蟹等眾多生物,因其空間具層次性,可容納更多的物種,因此成為澎湖海洋生態的最大特色。
4.潮池積水區
退潮後在低窪積水的池塘叫做潮池。潮池的面積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愈接近低潮線,因生存環境越穩定,生物相也越豐富,生機越旺盛。潮池的生物需面對許多生存上的劇烈變化,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氧氣、鹽度均無法穩定且足夠。白天陽光直射、池水溫度升高,含氧量減少,生物面臨了高溫缺氧的窘境;夜間水溫雖然下降,但沒有日光,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缺氧問題仍然存在。潮池生物所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鹽度,如果無法維持千分之三十至三十五的正常狀況時,許多體軟的海蛞蝓、海葵、珊瑚等常因此而死亡。
5.泥沙交混區
和其它海岸的情形相比,沙岸的生存環境可就更差了。強力的激波使許多生物藏身之處曝光,陽光熱力則使生物無法久留於沙表,沙灘深處的生物為了避免窒息必須不停地鼓動底層水流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因此,沙灘生物的生殖率雖然較高,其死亡率也相對地高。
生活在泥沙區的挖掘性動物和腐食性動物,不但要適應波浪、潮汐的變化,更要應付異常的狀況,一場暴風雨可能使沙岸生態在一夕間改變。濫墾挖沙,造成水域污染、濁度增高,透明度降低,影響到附近潮下帶的珊瑚
6.海岸濕地區
海岸濕地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生態系。淡鹹水不停地搬運營養鹽,水淺陽光足,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使得濕地具有極高的生產力。但由於基質泥濘,上下層氧氣的置換率較慢,缺氧使得硫化氫的還原層呈黑色腐質狀。海潮週期性的升降帶動泥沙碎屑,使海水濁度升高,在此環境下生活的物種,必經過一段長期的演化方能具備適應環境的機制。

潮間帶生物的適應(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此區環境的遽變,牠們的身體組織也演變出一套生存之道,描述如下:
(1)抗旱 可動性的動物防止離水時水份減少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縫隙或是草叢中,牠們可以自行選擇最適和的小地方。 固生性的海藻則只有藉助身體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復原。固生性之動物如藤壺,在低潮時緊閉殼來保住水份;海葵及水螅則會分泌黏液來防止水份散失;在泥沙地的潮間帶生物則多半鑽入地下的管穴中。
(2)熱平衡 潮間帶生物在極熱和極冷的環境中也有行為和構造上的特殊適應,由於潮間帶的溫度變化多半接近生物的致死高溫而非致死低溫,所以生物體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常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之表面積(愈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紋也愈多,相反地潮下帶的貝類其殼就愈光滑);或殼色高緯度區者為淡,以反射光線等。
(3)機械性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沖刷,藤壺、牡蠣及管蟲均固生於底質上;海藻則以固定器;紅鬍魁蛤則以足絲固著;方蟹之身體平扁等均為有效減低波浪衝擊之策略。
(4)呼吸 潮間帶的動物在退潮缺水時,為降低耗氧量,牠的生理活動也會趨於靜止而來降低氣體交換速率。 另外為了保護薄弱易乾燥的呼吸器官-鰓,如貝類會將鰓隱藏在外套腔內;或如魚類(彈塗魚)的呼吸器官除了鰓部之外,還有微血管密佈的口咽腔來呼吸,甚至牠的皮膚也都有呼吸功能。
(5)攝食 日行性岩礁岸之動物多半在漲潮有水淹沒時主動覓食,包括啃食性、濾食性、腐食型及掠食性動物在內;而在砂泥底質中生活之生物,因底質富含水份,在退潮後亦會覓食;夜行性動物在夜間低潮時也可活動。
(6)鹽度 潮間帶海水可能會因下雨或蒸發而使鹽度下降或昇高,以致無法維持其體內的滲透壓平衡。而大部份潮間帶動物雖為廣鹽性,但並沒有調節體液鹽度的機制,牠們對鹽度之適應可能也只能緊閉殼的方法來防止乾燥脫水。
(7)生殖 因潮間帶多形固著生活如珊瑚,故須靠產漂浮性卵或幼生來擴散,並將產卵周期演化成與潮汐或大潮一致,以確保牠們受精與繁殖成功。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潮間帶的生物(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潮間帶的泥質灘地相當之寬廣,這樣的地形非常適合海草的生長,海草是一群已適應海洋環境因子的開花植物,一如陸地的禾草植物,在型態上具有直立的葉狀枝以及匍伏的走莖。海草與海藻相異之處,在於海草會開花、結果、且具有種子,它們也有真的根及宛如陸地植物維管束系統的組織,其功能與維管束大同小異,可運送營養鹽及氣體到植物體的各部組織。
目前有卵葉鹽藻及線葉二藥草兩種,分佈於岐頭灣、講美灣、城前村、重光里等處。
 ★ ★【植物】
紅樹林由於生長環境特殊,在河海交接的泥灘地與感潮帶(如河堤旁、沙洲旁、水道旁、塭岸邊),以及臨近沿海沙岸,這些大多屬於鹽澤地,其土壤中含高度的鹽份,所以能與紅樹林在同一環境生長的植物並不多,只有一些鹽生植物能適應這樣的環境。這些鹽生植物往往據有特化的葉部器官,如肉質葉、泌鹽腺、及葉表的毛茸等等,以適應高鹽份的土壤。  一般可依其生長環境的型態再分為「潮間帶鹽濕地植物」、「沙灘植物」與「旱生植物」。
以幾項較常見的伴生植物做逐一的介紹:【植物】
台灣目前屬於真正紅樹林的植物只有紅樹科的「水筆仔」、「五梨跤(紅海欖)」,與使君子科的「欖李」,以及馬鞭草科的「海茄苳」。卵葉鹽藻及線葉二藥草,藻類。
★★【動物】
《鳥》→台南市擁有豐富的紅樹林濕地與鹽田環境,這些溼地孕育了許多的底棲生物,成了許多水鳥的食物來源,除了我們一般在野外常見的留鳥(如:麻雀、大卷尾等)之外,每年到此度冬的候鳥數量及種類也甚多。在此依鳥類在此地逗留的季節概略分為「留鳥」、「候鳥」與「過境鳥」三大類,其中再列舉一些此地(尤指四草)比較常見或較容易見到的種類,作為戶外野生鳥類觀察的入門參考。
《蟹》→紅樹林所在地於河海交界的潮間帶,或於水道旁、堤岸邊,週邊並有沙灘等地形,因此常見蟹類活動。退潮時,在潮間帶泥灘地常可見到眾多揮舞著大螯,有如在呼喚潮水的「招潮蟹」;在高潮線附近的土堤或草叢裡也常可發現「兇狠圓軸蟹」的洞穴。如果注意水道漕溝中,有時會看到藏身淺水下的「鋸緣青蟳」,或積水泥沼中有著不斷舉起雙螯如同在舉手歡呼的「萬歲大眼蟹」。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其實就近在咫尺,只要我們走出戶外,多一點耐心等待,就可以觀賞到牠們美麗的外表而且有趣的動作。以下僅介紹台南市紅樹林泥灘地、感潮漕溝與沙灘上一般較常看到的蟹種。
《魚》→彈塗魚、花跳、吳郭魚、虱目魚、豆仔魚、烏魚、鰻魚
【特別之處 】:
潮間帶原本就是生物相豐富,也同時是生產力最高的地方,但在臺灣由於大眾對於潮間帶的不瞭解,總以為潮間帶只是一堆爛泥巴,在臺灣甚且許多潮間帶被填土變成工業區。
潮間帶生產者到分解者↓
※生產者→藻類→有機質(生物碎片)→是生產者。
※分解者(消費者)→線蟲、蝸牛、螃蟹、魚類、鳥類、水鳥則是高級消費者。
潮間帶常見的生物有:牡蠣、藤壺、寄居蟹、和尚蟹、黎明蟹、海蟑螂、招潮蟹、彈塗魚、海茄苳、攬李等,牠們最大的天敵大都是來這覓食的鳥類,主要以鷺科、雁鴨科為主。
※簡單的潮間帶食物鏈:有機質(生物碎片)→和尚蟹→黎明蟹→水鳥。

烈嶼潮間帶常見的生物(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烈嶼潮間帶常見的生物
烈嶼潮間帶既寬且廣,水淺而平,大部分為砂質和礫石沉積物所堆積。潮下帶由岩石所構成,底質呈多樣性,因此孕育 非常豐富的底棲生物,其中包括藻類、、甲殼類、貝類、棘皮動物類和魚類等等。

紅樹林的生態


烈嶼有豐富的潮間帶生物
藻類 一般大型海藻簡稱為海藻,包括藍綠藻、綠藻、褐藻和紅藻等四大藻類。目前台灣有記錄的海藻約有 600種,烈嶼約有 40種。其中以紅藻居多。在綠藻中主要有石蓴 、腸滸苔、牡丹菜、松藻等。褐藻則有褐舌藻、南方團扇藻、囊藻、馬尾藻等,而紅藻主要為珊瑚藻科、海膜藻科、龍鬚菜科為主。地區的藻類主要分佈於主要的礁石海岸,以南山頭為最。然而在典型的泥沙質海底,如中墩上林一帶,也存有一些特殊的海藻,如龍鬚菜,鉤凝菜等。
甲殼類 包括蝦、蟹、寄居蟹、藤壺、蝦姑以及海蟑螂等。在潮間帶最常見種以和尚蟹、沙蟹、扇蟹、梭子蟹和方蟹類別為主。
貝類 是軟體動物的通稱,目前在澎湖海域約有 686種,其中生活在潮間帶常見的類別有笠螺、青螺、鐘螺、岩螺、芋螺、章魚、牡蠣、簾蛤、魁蛤等;也不乏經濟性食用貝類,只是因為數十年來大量採捕後,目前種類數量已急遽減少,不再如往日多見,所以急待多方保育。
棘皮動物類 包括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和陽燧足等種類。在潮間帶常見種有黃疣海參、蕩皮參、黑海參、飛白楓海星、黑櫛蛇尾(陽燧足)、梅氏長海膽等,至於最具經濟價值的馬糞海膽已非常少見了。
魚類 在潮間帶生活的種類極少。大都留在潮池裡,由於潮池有大有小,實在很難區別真正歸屬潮間帶種類;一般以體型較小的蝦虎魚較為常見,至於大型魚類都是留在潮池裡或石滬或人造的石墩裡。


厚石裙礁
澎湖 隘門潮間帶
萬里桐潮間帶
參考資料:http://www.jhes.km.edu.tw/lieyu/content3/ame3.htm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潮間帶的特性

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潮間帶是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因此,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各種生物,必須具備某些特殊的本領,去適應這種海陸遽變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1)潮汐 某特定時間內,海平面呈周期性且可預測之漲落潮稱為潮汐。這是影響潮間帶生物最重要的因素。造成潮汐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太陽及月亮的引力,地球的地心引力或動力與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向量合力所造成,再加上各地海底地形及風力之不同而略有不同。聰明的人類似乎也發現......原來潮汐是月亮和地球玩的遊戲。 潮汐對海洋生物最大的影響,主要看退潮後生物暴露在空氣的時間長短,及當時氣溫的高低,或為一天的中午或半夜。此二因素不但可決定生物是否會脫水乾燥而死,也決定海洋生物可在水中攝食的時間長短。 一般而言,潮汐常有規律性,故許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行為上都會有節律性的現象。 

(2)溫度 大洋之中的水溫相當穩定,而潮間帶地區水溫變化則十分劇烈,且常超過生物高溫容忍的範圍。有時雖不會馬上就死,但會使他們的體質變弱,更易受到其他因子的二次傷害。 

(3)波浪 影響海洋生物分為兩方面,一為機械式的衝擊或沖刷力,可剝離或沖走許多固生或棲身在潮間帶之生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變其地形與生物分佈;其次為波浪可延伸潮間帶的範圍,使潮間帶之生物可分佈到更上緣的碎波以及增加溶氧。 

(4)鹽度 鹽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來自兩方面,一是低潮時下大雨,使潮間帶特別是潮池之海水遽降;其次是白天低潮時間,水份蒸發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鹽度遽增。
















http://www.jhes.km.edu.tw/902005/contc/contc-3.htm










                                                                         張貼者:劉家譽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撈青菜仔(姓名:賴志忠 學號:2100411022)

 青海菜地方俗稱為「青菜仔」,學名是礁膜,屬綠藻礁膜科。每年農曆十二月至翌年三月,是青海菜的採收季節,採收海菜依潮水漲退、海藻分布相而有不同。退潮後,藻體重疊於岩石上,必須要手篩採,耗時又耗力。所以選擇漲潮時採收較為恰當,利用竹蔑仔(或鋁製的刮刀、塑膠製的鞋扒)刮取置於排水良好的容器中帶回處理。先用乾淨的淡水拌洗乾淨,在將青海菜置於網袋中,收緊網口放入脫水槽脫水,取出半乾品放置紙箱中,即可交給中盤商;或是在將半乾的青海菜平舖於長方形的尼龍網上曬乾再出售。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撈海菜(姓名:王胤翔 學號:2100411029)

澎湖常見且知名的海藻,礁膜科的礁膜、俗稱「青海菜」,屬綠藻礁膜科。每年農曆11月份以後至隔年3月的採收期,準備好長尺棍,帶著可以排水的簍子,在漲潮的時候由逆水流的方向,只要單手稍微施力攪動一下,就可以採集到海菜,體驗撈海菜的趣味。
澎湖另一種知名藻類則是紅藻門的「長葉紫菜」,澎湖的野生紫菜有著寬厚的葉狀體,營養價值高,每當東北季風盛行時,野生紫菜就在遠離人為污染的無人島或岩礁上生長,伴隨低溫與日照變弱的天候,生長狀況極為良好。
        北海無人島上的野生紫菜,由附近的村民所共有,一年通常集體採集兩次至多三次,第一次採集時間大約在農曆12月。等紫菜再成熟生長後一個月,進行第二次採集。
相關資訊活動時間:
採收青海菜時間:每年農曆11月到翌年3月之間。
挽紫菜時間:第一次採集時間大約在農曆12月。等紫菜再成熟生長後一個月,進行第二次採集,此時為體驗撈海菜的時間。
活動景點:北海無人島

抱墩(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抱蹲的原理,是利用潮間帶部分底棲性動物需要躲藏的習性,在潮間帶堆置石塊或珊瑚礁作為「墩」又稱為「鱖仔厝」,待退潮水淺時動物躲入其中,以圍網將墩圍住,然後起網收穫。搬移至旁的石塊則又成一新墩,於下次潮水又可作業。「墩」的存在條件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如坡度平坦的海岸、潮差大、堅硬的底質、外淺內深的地形以及可用的材質,白沙鄉因具備了以上地理條件,因此成為本縣墩密度最高的區域。2000年,通梁村村長與澎湖縣共生藻協會號召了三百多人,將已拆除的房舍、圍牆所使用的硓石古石,從瓦硐三十人公廟以接力的方式一顆顆重新送回通樑海域,並將之堆疊成100個墩。除了有效利用這些廢棄的老古石外,更增加了傳統產業的資產,使休閒漁業能走向多元化。
  澎湖抱墩漁場主要分佈於白沙鄉東至北的潮間帶,包含中屯、講美至岐頭地區。赤崁早期為最大宗區域, 30幾年前一日抱墩魚獲量有數十斤,近日已逐漸轉型為休閒漁業。由當地專業的導遊帶領遊客體驗「抱墩之趣」。
1.何謂「抱墩」
  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堆成石堆,稱為「墩」。漲潮時,底棲魚類就會棲息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先以網具圍住石墩,再將石墩拆解取出網外,魚兒便落入網中,此一漁作方式即為抱墩。
  抱墩季節:春季「馬尾藻」生長時節為抱墩起始,馬尾藻會吸引小石斑魚聚集在距離海岸較近的石墩覓食。6月過後,石斑魚慢慢長大會往外海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魚獲量較多。中秋過後魚群遷徙至外海水深處,石墩已無捕魚之效,漁民遂把石墩拆平,此過程稱為「散墩」,翌年春季漁民會把石墩再度築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親自嘗試抱墩的時候,記得網子的開口要逆著水流放,網口才會撐開。搬石頭的時候則要站在順流的地方,這樣原本躲在石堆裡的漁獲才會順著水流向網子裡去,抱墩體驗必須配合潮汐,且事先預約配合時節才能進行體驗。
參考資料: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海邊常見腔腸類動物(姓名:賴志忠 學號:2100411022)

中文名:美麗軸孔珊瑚
科 別:美麗軸孔珊瑚科
學 名:Acropora Formosa
俗 名:鹿角珊瑚
簡 介:美麗軸孔珊瑚的群體呈叢形分枝,分枝不規則且形態不一,多呈現比直的狀態,直徑在2公分以內。分枝尖端的直徑則可達3公分,通常生長在水深2至8公尺,地形較平坦的海底。





中文名:桌形軸孔珊瑚
科 別:軸孔珊瑚科
學 名:Acropora hyacinthus
俗 名:造礁珊瑚或靈芝珊瑚
簡 介:石珊瑚是珊瑚淺坪的主要成員,又稱為造礁珊瑚,是澎湖潮間帶的主角,多數種類體內都有共生藻,會行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質則傳遞給珊瑚使用。桌形軸孔珊瑚的分枝伸展如一桌形的平面,分枝會再相互結合而形成堅實的板葉,通常生長在水淺且海流較強的珊瑚礁區,大型的直徑可達3 公尺以上,多為黃綠色或黃褐色,邊緣則有淡淡的粉紅或藍色。

                         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2&id=18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石滬活動(姓名:陳家玉 學號:2100411020)

澎湖群島特有的「石滬海洋文化」,已成為熱門的漁村體驗活動,石滬彷彿是澎湖先民建置於海上的「八陣圖」,不僅讓魚群陷入其中成為漁民養家活口的來源,至今則成為澎湖群島最美的地標,更是澎湖人最引以為傲的特色。結合觀光資源辦理「巡滬活動」,瞭解石滬生態工法、漁法及石滬文化資產保存等知識,讓「石滬海洋文化」永續發展。以下將介紹石滬的由來與構造,巡滬活動的方式。
早期先民只有原始的工具可使用,只能在淺水岩礁區堆砌簡單的弧型石堤捕魚,這種石堤都呈半圓形,有如一個畚箕,因此俗稱為「畚箕滬」或「籠仔圈」。約百餘年之後,由於經驗累積、建滬與捕魚技術漸漸成熟發達,漁民才能到集魚效果比較好的深水區去填造石滬。
石滬的結構
早期先民只有原始的工具可使用,只能在淺水岩礁區堆砌簡單的弧型石堤捕魚,這種石堤都呈半圓形,有如一個畚箕,因此俗稱為「畚箕滬」或「籠仔圈」。約於20世紀之後,由於經驗累積、建滬與捕魚技術漸漸成熟發達,漁民才能到集魚效果比較好的深水區去填造石滬。
一般來說,石滬多設在至少有一端的「滬腳」能和沿岸礁岩相連的海域,以方便漁民來往通行。否則就會在比較適當的一端興建一道和礁岩相接的「腳路」,以方便上下石滬,其他如留一出口的半圓形集魚區稱為「滬房」。此外,石滬還有一種建在岸上的附屬建築,稱為「滬厝仔」。滬厝仔是一道弧形的矮牆,卻可以讓漁民在下海之前先坐下來休息,等待退潮,還頗有擋風禦寒的功能。
何謂「巡滬」
到石滬去捕魚一般都稱為「巡滬」,因為要先巡視或偵察到魚,再下海去捕撈。有岸仔的石滬,常常在岸仔缺口附近的滬堤上,留一道和人身等寬的凹槽,以便滬主俯臥下來觀測,等到魚群集到岸仔內(滬房)的水域時,立刻用網攔住出入口,再下水去撈捕。距離海岸比較遠的石滬,則常會先派人去窺探魚汛,再以「旗號」通知等在岸邊的同伴(俗稱「摔招旗」),下海來圍捕。
資料來源:http://www.penghu-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575

海的故鄉 故鄉的海(姓名:王胤翔 學號:2100411029)



檢視較大的地圖
澎湖群島總面積約127平方公里,遊大大小小近百個島礁零零落落地被拋灑在台灣海峽東南方長約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海域中。長達約320公里的海岸線婉蜒曲折,其中不乏天然良港,是從事海洋漁作的上好基地;錯綜複雜的海岸地形,或碎石崖錐,或海蝕平台,或珊瑚淺坪,或綿綿沙灘,是海洋生物的最佳棲所。島上先民自古即以海為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耘其田、網罟其海,打拼出海洋產業的一片天,因此,海洋文化的特色俯拾皆是,也斑斑可考。海,對澎湖人來說。以不僅僅是一種意識,而是一種生活,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因此,澎湖人對海史中有著一股濃德化不開的感情,也有一堆堆說也說不完的故事。
海底地形
澎湖群島位在我國的大陸棚上,是海底火山的產物,歷經多次的海進海退,西北兩面鄰接100公尺深的台灣海峽,東南兩面則頻臨台灣堆。內灣水深多在15公尺以內(大倉灣可達25公尺),海流較緩,水體置換較少,海底泥沙淤積,坡度平緩;外圍的水深則大多隨海岸線往外漸增,南方海域一般水深約在50公尺左右,各處的淺灘網外擴張,形成面積廣大的潮間帶,是澎湖海岸地形最大特色。
海底底質
底質分部常因地點所臨海流的強弱而異。東岸海底大部分是岩礁及珊瑚礁所構成;北岸海底以顆粒較粗的沈積砂質和礫石堆積、貝介、珊瑚殘骸為主;西岸海底多玄武岩礁;南岸龍門至鎖港間多細砂,山水至風櫃間,則是交拾與山湖雜陳。
海流狀況
黑潮主流自台灣東岸北上,其支流經巴士海岸後進入南中國海,一部份則自台灣西岸向北出台灣海峽,再到東海與黑潮主流相會合。中國沿岸流發源於中國北部沿海,其冬季水溫較黑潮為低,受東北季風影響,沿東海南下,經台灣海峽進入中國南海。南海季風流則伴隨下季西南季風而來,夏季西南風盛行時,海流以東北方向為主進入台灣海峽。澎湖位於此冷暖流交匯之處,是個良好漁場。
潮汐狀況
音樂球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等因素,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海水每天都有兩個週期的漲退。當月球、地球、太陽三者城一直線時,引力重疊加乘,吸引海水而使海平面升高,此即為農曆初一、十五的大潮,澎湖地區的滿潮約在朔望的十二點,低潮約在早晚六點。因月球公轉週期大約是29天半,而地球自轉週期是24小時,因此,低潮或滿潮的時間,每天約比前一天晚48分鐘。滿潮或退潮高差稱為潮差,澎湖地區的潮差約在2.5公尺左右,局部地區可達3公尺以上。退潮後的潮汐灘地每每長達數公里,在此海路交互作用地區,裸露出多樣性的底質,也孕育了多樣性的底棲生物,而成為潮間帶漁作的最佳場所。
季風水文
群島位於台灣海峽走廊,受武夷山與中央山脈相互夾殺的影響,夏季西南氣流旺盛,冬季東北季強勁,季風推送洋流,改變海水溫度,對海域生態影響甚大。珊瑚礁海域特徵表現無遺。



在美麗的沙灘或潮間帶,為了旅客的安全,先了解海水潮汐再下水唷!澎湖潮汐會有兩次規律的漲、落,每天退潮大約慢了50分鐘,最大潮差約在3公尺。而退潮後所露出的天然潮間帶,是澎湖人重要的經濟活動場所之一。
資料來源:澎湖產業印象--走過潮間帶
                 澎湖縣觀光協會 http://www.peng-hu.com.tw/tide.php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澎湖海邊常見藻類2(姓名:賴志忠 學號:2100411022)


中文名:鋸齒麒麟菜
科 別:紅翎菜科
學 名:Eucheuma serra
俗 名:白石花
簡 介:暗紅色藻體柔軟而富彈性,不規則羽狀分枝背有瘤狀突起,匍匐生長常捲曲扭成一團,喜浪拂區,全年可見。池西“滬目”外,七美雙心石滬旁皆有大產,當地稱為白石花,可退火。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11

中文名:異邊孢藻
科 別:珊瑚藻科
學 名:Marginisporum aberrans
簡 介:淡淡的粉紅,厚厚的石灰質,一簇簇地斜插在潮池壁的母岩上,整體群聚就像奶油蛋糕上朵朵粉紅重瓣玫瑰,高4-10公分, 羽狀分枝,小羽枝對生在同一平面。生長於潮間帶中、下部石沼中,至潮下帶2公尺深處礁岩上。全年均可看見異邊孢藻的蹤跡,為優勢種植物。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8

中文名:浪花藻
科 別:根葉藻科
學 名:Portieria hornemannii
俗 名:菜燕草
簡 介:俗稱「菜燕草」,菜燕即果凍的意思。藻體扁平,規則4-5回羽狀分枝,滑軟鮮紅、垂涎欲滴,光看外表就知它是做洋菜的上駟之選。採集後浸石灰水三天撈晒,再浸水去味,鍋煮後紗布過濾,燉煮加料冷卻即成。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9

中文名:海門冬
科 別:柏安藻科
學 名:Asparagopsis taxiformis
俗 名:蘆筍藻
簡 介:呈暗紅或紫紅色,具匍匐莖及直立莖,直立莖向各方歧生小枝,早春至初夏生長較盛,高溫之後,小枝凋落,僅餘直立莖糜糜爛爛地在水中苟延殘喘,北海海域較為常見。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10
中文名:充滿耳殼藻
科 別:耳殼藻科
學 名:Peyssonnelia distenta
簡 介:藻體呈紅色,具有直立部份與匍匐部分。直立部分叉狀中空,老成後扁壓狀。匍匐部分則呈扁平葉狀,並具有薄石灰質。生長於低潮線附近,春夏較盛,數量很多,是常見的藻類。







中文名:卵葉鹽藻
科 別:水鱉科
學 名:Halophila ovalis
俗 名:蝦草
簡 介:鹽生沈水植物,屬於維管束植物。生長於沙泥質海岸區,漲潮沈水,退潮部分裸出。匍匐莖於節上生根,潛藏於沙表5公分深處,根莖皙白,全緣葉有炳,卵形具褐斑,鮮少見其開花。本縣岐頭、鎮海、講美、重光、潭門等有產。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13

踏浪活動介紹(姓名:劉家譽 學號:2100411001)

介紹:
  • 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歷史:
  • 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時間選擇:
  • 踏浪必須在乾潮前後一個小時進行,且注意潮汐變化(參考澎湖潮汐表使用方法)
  •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日是潮差最大的日子,最適宜踏浪。

    裝備:

  • 帶寬邊遮陽帽

  • 穿著防水防滑的鞋子

  • 穿著長袖上衣防曬

  • 穿著短褲利於行動

  • 注意其他防曬事項(參考如何避免被曬傷

  • 自備飲用水(海上沒有7-11)  

  • 安全:

  • 參加有業者帶領的踏浪活動,嚴禁脫隊去自強活動

  • 由澎湖當地熟悉海域的人士帶領

  • 若於退潮時自行步下潮間帶玩耍,請務必於距離海岸50公尺內的區域活動,並勿踏入海水覆蓋無法見底的區域。

  • 漲潮速度非常地快,若發現潮水明顯上漲,請盡速回到岸邊,以免發生危險。

  • 各碼頭的出海航道皆有挖深,並在航道兩旁插上旗竿作為標誌。若站友到碼頭附近潮間帶踏浪,請記得別靠近這些旗竿,以免踩空掉入深水中。


  • 疼惜我們的島:
    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大多布滿珊瑚跟各式海生物,其中尤其以珊瑚最為脆弱,站友們參加潮間帶活動時,請疼惜我們的島嶼,讓海資源留給後代子孫,對於珊瑚盡量以觀賞代替觸摸,更勿直接踩踏珊瑚,往往你的一腳就毀掉了萬年的珊瑚礁。對於其他無法食用的海生物,也盡量以觀賞代替把玩,除非是業者自行放養,或打算捕撈回去加菜的海生物。

    資料來源:沿著莒島旅行網站
    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8%B8%8F%E6%B5%AA%E6%B4%BB%E5%8B%95%E4%BB%8B%E7%B4%B9

    潮間帶的介紹(姓名:陳惠芝 學號:2100411032)

    什麼是潮間帶?潮間帶就是退潮時顯現出的陸地,而漲潮時被海水淹沒的區域,用學術性的說法,即是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澎湖的地理環境相當特殊,海水最高潮與最低潮的潮差大,也因此可使用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 我們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家或婦女,利用退潮時在潮間帶撿拾螺貝、抓魚蝦、夜照踏蟹,冬天則是採海菜、採紫菜等,這些傳統的產業活動都可以稱為潮間帶活動。 一般大眾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一種潮間帶活動,旅行社的定義是從一個島走到另一個島之間的活動。早期澎湖並沒有「踏浪」這個名詞。 澎湖玩家帶給大家的是比較另類的活動。我們讓您知道澎湖的潮間帶隨著潮水水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態分佈。高潮線上有強韌生命力的蜑螺、知道路回家的笠螺、活在岩縫中色彩繽紛的海葵、還有什麼都吃的蛇尾………….。玩家會告訴你牠們在生態上扮演的各種角色 冬末春季潮間帶活動: 冬末夏初是藻類生長的季節,此時期相當適合從事藻類生態觀察;這時期也是海洋生物開始繁殖的季節,常可發現海兔的卵帶、玉螺的卵帶等等,千萬別因為好奇去處碰他們,以免干擾他們生長。 這時期也是海菜的採收季節,翡翠綠的海菜佈滿整個礁岩,讓我們挽起袖子採些海菜,回家煮熱騰騰的海菜魚丸湯。 夏季潮間帶活動: 如果潮汐算的好,傍晚一邊看夕陽,一邊逐浪也是很愜意的事情。 情人島是馬公市郊的一座小島,退潮時,我們可以從馬公本島逐著浪花到情人島。沿途可見許多俗稱大鉤仔的「光手滑面蟹」紛紛躲到珊瑚礁下。島上是一大片草原,到處開滿了天人菊,也長了不少風如草;而美味多汁的仙人掌果實,大到一顆要分成兩大口才吃的完。在草原上的制高點看夕陽是一大享受!看著一團火球緩緩沉入海面,天邊夕陽餘暉美不勝收,等著您一起來與我們分享!
    潮間帶」是一個通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一般也能體會出其為「高潮時被淹沒而低潮時露出之陸地」,潮間帶劃分在學術論文上甚少探討,部份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比較沒學術上探討價值。因此本研究期藉由蒐集學者之論文著作、作業單位、網頁等有關潮間帶或類似潮間帶定義來說明。 相關論文著作 Lewis(1964):整年潮位的變動中,最高潮位及最低潮位間的範圍。 Pugh(1987):The area of coast covered and uncovered as the tide rises and falls is variously called the intertidal zone, the tidelands or the foreshore. 郭金棟(2004):潮間帶乃一隨潮汐漲落時或潛沒於海水中時或露出於大氣中之海岸地形。 邵廣昭(1998):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  上述類似的說法也常見於專業辭典、海圖應用、中央氣象局、環保署、內政部、美國大氣及海洋總署等網站或法規,茲摘錄如下: 測繪學辭典:海埔地(tidal land)係指海邊最高潮位線與最低潮位線間之土地。 海洋測量辭典:潮汐陸地(fidal land)指高潮時被水淹沒而低潮時露出之陸地。潮線區域(intertidal zone)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中間之地區。前岸,前灘(foreshore)位於正常潮信期間,介於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海灘部份。 海圖應用:海濱(foreshore)在高潮線與低潮線間之斜坡海岸,受波浪沖擊或侵入之低地,稱為海濱。換言之,在低潮時露出,高潮時被淹沒,介於海與岸間之地帶稱之。 中央氣象局 海洋防災百問:定義為「潮間帶位於陸地到海洋之間的過渡區域,它的範圍是從海水漲潮的最高點,一直到退潮的最低點,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 環保署 海洋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第一章第二條規範,「潮間帶,係指大潮期絕對最高潮所淹沒,及潮水退到大潮期絕對最低潮間露出水面之區域」。 內政部國土計畫海域之界定與規範議題之研究:一般來說,沿海國對其頷域基線或正常基線(即低潮線)外界向海一側以外之海面下的海底,甚至高潮線向海一側至低潮線之間的「潮間帶」土地,均少有地籍的測量與登記,亦少有私有地權之擁有。 美國大氣及海洋總署(2000):大潮平均高潮面與大潮平均低潮間範圍。 維基百科:潮間帶是在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出露的的海岸。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漲潮時,潮間帶被水淹沒;退潮時,潮間帶露出水面。說得更淺顯一些,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奇摩字典:潮間帶 (intertidal zone) 亦作tidal flat,海邊在退潮時展露出水面,漲潮時會被水淹沒的區域。
    資料來源: 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946430506879747711#editor
                      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946430506879747711#editor

    踏浪介紹(姓名:陳惠芝 學號:2100411032)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歷史: 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時間選擇: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
    資料來源: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946430506879747711#editor/target=post;postID=4639648156283020887

    潮間帶(姓名:洪麗容 學號:2100411023)

    潮間帶是指海邊從高潮線到低潮線之間的區域,隨著海岸的地形不同,潮間帶的水平長度可從幾公尺到幾百公尺長。潮間帶上方,是海浪飛沫能到達的地方,稱潮上帶(或稱飛沫帶);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深的地帶,稱為潮下帶(或亞潮帶)。潮間帶佔全球海洋面積很少,但包含的生物種類卻很多,這是因為陽光與養分充足,讓各類生物能繁盛生長。所以潮間帶不但是海岸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也非常密切。
    潮間帶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海岸。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漲潮時,潮間帶被水淹沒;退潮時,潮間帶露出水面。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潮間帶的幅度、隨潮差的大小、地區及坡度而異,潮間帶可以緩衝海浪直接衝擊陸地的力量,如果潮間帶太窄太小,大浪將對陸地造成大破壞。潮間帶也是我們親近海洋時,最先接觸的地方。海邊豐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是,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類破壞的地方,海邊廢土及垃圾的傾倒,污水、廢水污染,都讓潮間帶生物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潮間帶環境也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生活在其間生物也都不一樣。一般可分為軟底質的潮間帶,如:沙灘、泥灘底質等,就像淡水河口的紅樹林;另一種為硬底質的潮間帶,如:岩礁底質、礫石底質等。
    在海岸海水有週期升降的情形,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潮汐現象」。當海水面漲到最高時,稱作「滿潮」;當海水面退到最低時,稱作「乾潮」,滿潮與乾潮間的水位差,稱作「潮差」。從乾潮到滿潮的過程,稱為「漲潮」;從滿潮到乾潮的過程,稱為「退潮」。滿潮時,海水面最高,能覆蓋的沿岸範圍最大;乾潮時,能覆蓋的地區最小,有些海岸在滿潮時被海水覆蓋,然在乾潮時就露出海面,這些地區被稱作「潮間帶」,所以潮間帶與海水的運動息息相關。通常潮間帶分為岩岸、沙岸、泥岸及礁岸。
    由於一天約有兩次漲潮和退潮,潮間帶地區一天約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潮間帶地區受到潮汐和波浪的影響,溫度、溼度和鹽度變化大,而且還要抵抗波浪本身的衝擊,因此在此區生活的生物們有較強的特殊適應力以便能承受環境的急遽變化。事實上,波浪不只是對生物本身有所衝擊,對整個海岸地形以及潮間帶生物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響,潮間帶生物可能因為波浪的關係,增加生活的範圍。
    潮間帶生物為了生存,有一些適應的方法來減低環境的變化,像是貝殼的紋路可以調整熱,一些生物有固定器可以減少海浪的沖刷,另外像是攝食與生殖的方式、居住的地點和外形等等都是在整個環境下適應的結果。
    潮間帶不但陽光充足,還有豐富的礦物質和二氧化碳……等,是海洋生物最佳棲所之一。其主要生產者為草本植物、紅樹林植物,主要消費者為彈塗魚、招潮蟹跟水鳥,其他像是一些貝類、藻類、甲殼類、棘皮動物類都是常見的潮間帶生物。
    參考資料: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3946430506879747711

    澎湖海邊常見藻類1(姓名:賴志忠 學號:2100411022)

    中文名:南方團扇藻
    科別:網地藻科
    學名:Padina australis
    俗名:海木耳
    簡 介:人間四月天,沙港潮池中的團扇藻漫生,黃褐色直立圓扇狀的藻體相互層疊,藻體扇部具同心紋,腹面則因具薄層石灰質,而呈灰白色,體高可達10-15公分。南方團扇藻生長於海浪衝擊的潮間帶中、下部石沼中,12月至次年6月均可見。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5
    中文名:石蓴
    科別:石蓴科
    學名:Ulva lactuca
    俗名:虎ㄉㄚˋ
    簡 介:初春的海岸,放眼盡是一片無垠的綠,石蓴就常常在這裡,西嶼人俗稱「大號菜」,澎南區俗稱虎「ㄉㄚˋ」。石蓴的藻體有兩層細胞,厚度約30-50μm,高可達30公分,形狀多變,有圓形、卵形、長橢圓形等。人們對石蓴興趣缺缺,但早期時常做為豬食與現代九孔養殖的添加物。近年來澎湖科技大學以其為主要配方研製成營養食品,足見生活型態不同造成物種與生活的關係也漸漸在改變。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2
     中文名:礁膜
    科別:礁膜科
    學名:Monostroma latissimum
    俗名:青菜仔、青海菜
    簡 介:西嶼人稱之為「青菜仔」、湖西人則呼「ㄘㄝˋ」,也有人稱其為海菜。其藻體呈黃綠色或淡黃色,膜質,葉片狀,單層細胞,柔軟黏滑,約高10-20公分。邊緣波狀、有皺褶或不規則裂開。因為礁膜藻體柔軟容易破碎,所以喜歡生長在風浪小或淨水區之潮間帶中、上部礫岩上或石沼中,為本縣重要的藻類資源,也是澎湖名湯「海菜(魚吻)仔魚湯」的主要食材。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3
     
    中文名:大型總狀蕨藻
    科 別:蕨藻科
    學 名:Caulerpa racemosa var. Clavifera f. macrophysa
    俗 名:海葡萄
    簡 介:在鬚狀假根的支持下,匍匐莖使勁的水平延伸,直立莖的小枝頂則膨大如球,長相逗趣可愛,不曾嫉妒別人的高與長,只會陶醉於頭頂的一片天,多分布在低潮線的礁岩上。此藻類可食用,且具降血壓藥效,也正積極研製為營養食品。



    中文名:囊藻
    科 別:萱菜科
    學 名:Colpomenia sinuosa
    簡 介:黃褐色中空囊狀且無柄,未熟時呈乖乖的圓球狀,成熟後呈凸凹皺褶不定形,直徑約3-15公分。盛夏之時,藻體離棲被浪頭帶至岸邊,毫無商量地化身成為滋養海洋的循環元素。囊藻常群生在中、低潮帶的泥地或礁岩上,在潮下帶1-5公尺礁岩上也可見其蹤跡。春季至初夏為其盛產季。其亦是重金屬污染的指標生物之一。除此之外,更可做飼料、肥料、藥用。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6
    中文名:長葉紫菜
    科 別:頭髮菜科
    學 名:Porphyra dentate
    俗 名:澎湖紫菜
    簡 介:澎湖紫菜盛名,自古即有「一雞善二凡梯三錠鉤」的美稱,產量以北海姑婆嶼為最大,每年採2-3次。藻體呈紫紅色,薄膜葉狀,形狀為長帶形或披針形,長約10-15 公分,寬約2-4公分,基部心臟形,邊緣有鋸齒,具盤狀固著器。長葉紫菜多生長在風浪大的高潮帶岩礁上,生長季不長,自冬季至初春,十一月是繁盛期,其採收時由赤崁村龍德宮成立公產委員會負責運作,是澎湖海洋產業一項重要的特色。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7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我們七人小組開始分配工作 囉
    上課要認真

    要加油喔

    抓三目蟹(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中文名稱:三目蟹又稱三點蟹或三眼蟹
    英文名稱:Three-spotted Crab
    其他名稱:紅星梭子蟹
    動物學名:Portunus sanguinolentus
    動物科屬:梭子蟹科、蝤蛑科
    主要來源:中國(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日本、夏威夷、菲律賓、澳洲、紐西蘭、馬來群島、南非、紅海及印度洋均有出產。
    #簡單介紹:主要以魚類、其他甲殼類為食物,生性兇猛。為鹹水蟹,肉質鮮味十足,惟香味稍淡。
    品種:三點蟹品種頭胸呈梳狀,身體螯腳為綠黃色,頭胸甲較後半部位有三個卵圓形,並且圍著白邊的褐色斑點。最後的步腳表面具軟毛,後部表面光滑無刺。
    供應季節:全年皆有供應,但以十一月及十二月最為肥美。
     這是爸爸晚上帶我們去海邊抓三目蟹的照片,
    晚間利用手電筒和大網子和竹筒再加上噴一點油,
    油是讓水面更清晰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劉家譽の住家

    我的住家--這是在台中 以前這一整排全都是房子,被921震垮之後只剩下4棟重建起來 正前方這棟正是我老家,右手邊的空地被我老爸種了一堆菜^^


    檢視較大的地圖

    陳惠芝の住家

    我的住家--時裡里103-2號 我可愛的家 前面有小海 後面有小山坡 真是優
    檢視較大的地圖

    王胤翔の住家

     我的住家--南投市
    由於我家太高級了 !! 所以目前並無社區地圖可以看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超強小組人員名單

    姓名:王胤翔
    學號:2100411029
    生日:75/12/12
    星座:射手座
    血型:O型
    家住:南投縣
    E-mail:yin-hsiang@hotmail.com




    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生日:79/12/19
    星座:射手座
    血型:B型
    家住:澎湖縣
    E-mail:xfytg1@yahoo.com.tw



    姓名:陳家玉
    學號:2100411020
    生日:81/12/11
    星座:射手座
    血型:O型
    家住:澎湖縣
    E-mail:eeeee98eeeee@yahoo.com.tw


    姓名:賴志忠
    學號:2100411022
    生日:59/11/09
    星座:天蠍座
    血型:B型
    家住:澎湖縣
    E-mail:laichihchung@yahoo.com.tw




    姓名:陳惠芝
    學號:2100411022
    生日:65/10/15
    星座:天秤座
    血型:A型
    家住:澎湖縣
    E-mail:qqaa651015@yahoo.com.tw



    姓名:劉家譽
    學號:2100411001
    生日:78/03/12
    星座:雙魚座
    血型:A型
    家台中市
    E-mail:ji3rul4xu6ru8m4@yahoo.com.tw

    姓名:洪麗容
    學號:2100411023
    生日:53/05/28
    星座:雙子座
    血型:A型
    家住澎湖縣
    E-mail:saga092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