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成員介紹


YouVivid-免費自製MV,動畫賀卡,手機影片鈴聲  下載此MV作品到手機或電腦珍藏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抱墩(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抱蹲的原理,是利用潮間帶部分底棲性動物需要躲藏的習性,在潮間帶堆置石塊或珊瑚礁作為「墩」又稱為「鱖仔厝」,待退潮水淺時動物躲入其中,以圍網將墩圍住,然後起網收穫。搬移至旁的石塊則又成一新墩,於下次潮水又可作業。「墩」的存在條件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如坡度平坦的海岸、潮差大、堅硬的底質、外淺內深的地形以及可用的材質,白沙鄉因具備了以上地理條件,因此成為本縣墩密度最高的區域。2000年,通梁村村長與澎湖縣共生藻協會號召了三百多人,將已拆除的房舍、圍牆所使用的硓石古石,從瓦硐三十人公廟以接力的方式一顆顆重新送回通樑海域,並將之堆疊成100個墩。除了有效利用這些廢棄的老古石外,更增加了傳統產業的資產,使休閒漁業能走向多元化。
  澎湖抱墩漁場主要分佈於白沙鄉東至北的潮間帶,包含中屯、講美至岐頭地區。赤崁早期為最大宗區域, 30幾年前一日抱墩魚獲量有數十斤,近日已逐漸轉型為休閒漁業。由當地專業的導遊帶領遊客體驗「抱墩之趣」。
1.何謂「抱墩」
  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堆成石堆,稱為「墩」。漲潮時,底棲魚類就會棲息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先以網具圍住石墩,再將石墩拆解取出網外,魚兒便落入網中,此一漁作方式即為抱墩。
  抱墩季節:春季「馬尾藻」生長時節為抱墩起始,馬尾藻會吸引小石斑魚聚集在距離海岸較近的石墩覓食。6月過後,石斑魚慢慢長大會往外海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魚獲量較多。中秋過後魚群遷徙至外海水深處,石墩已無捕魚之效,漁民遂把石墩拆平,此過程稱為「散墩」,翌年春季漁民會把石墩再度築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親自嘗試抱墩的時候,記得網子的開口要逆著水流放,網口才會撐開。搬石頭的時候則要站在順流的地方,這樣原本躲在石堆裡的漁獲才會順著水流向網子裡去,抱墩體驗必須配合潮汐,且事先預約配合時節才能進行體驗。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