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別:網地藻科
學名:Padina australis
俗名:海木耳
簡 介:人間四月天,沙港潮池中的團扇藻漫生,黃褐色直立圓扇狀的藻體相互層疊,藻體扇部具同心紋,腹面則因具薄層石灰質,而呈灰白色,體高可達10-15公分。南方團扇藻生長於海浪衝擊的潮間帶中、下部石沼中,12月至次年6月均可見。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5
中文名:石蓴
科別:石蓴科
學名:Ulva lactuca
俗名:虎ㄉㄚˋ
簡 介:初春的海岸,放眼盡是一片無垠的綠,石蓴就常常在這裡,西嶼人俗稱「大號菜」,澎南區俗稱虎「ㄉㄚˋ」。石蓴的藻體有兩層細胞,厚度約30-50μm,高可達30公分,形狀多變,有圓形、卵形、長橢圓形等。人們對石蓴興趣缺缺,但早期時常做為豬食與現代九孔養殖的添加物。近年來澎湖科技大學以其為主要配方研製成營養食品,足見生活型態不同造成物種與生活的關係也漸漸在改變。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2
中文名:礁膜
科別:礁膜科
學名:Monostroma latissimum
俗名:青菜仔、青海菜
簡 介:西嶼人稱之為「青菜仔」、湖西人則呼「ㄘㄝˋ」,也有人稱其為海菜。其藻體呈黃綠色或淡黃色,膜質,葉片狀,單層細胞,柔軟黏滑,約高10-20公分。邊緣波狀、有皺褶或不規則裂開。因為礁膜藻體柔軟容易破碎,所以喜歡生長在風浪小或淨水區之潮間帶中、上部礫岩上或石沼中,為本縣重要的藻類資源,也是澎湖名湯「海菜(魚吻)仔魚湯」的主要食材。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3
中文名:大型總狀蕨藻
科 別:蕨藻科
學 名:Caulerpa racemosa var. Clavifera f. macrophysa
俗 名:海葡萄
簡 介:在鬚狀假根的支持下,匍匐莖使勁的水平延伸,直立莖的小枝頂則膨大如球,長相逗趣可愛,不曾嫉妒別人的高與長,只會陶醉於頭頂的一片天,多分布在低潮線的礁岩上。此藻類可食用,且具降血壓藥效,也正積極研製為營養食品。中文名:囊藻
科 別:萱菜科
學 名:Colpomenia sinuosa
簡 介:黃褐色中空囊狀且無柄,未熟時呈乖乖的圓球狀,成熟後呈凸凹皺褶不定形,直徑約3-15公分。盛夏之時,藻體離棲被浪頭帶至岸邊,毫無商量地化身成為滋養海洋的循環元素。囊藻常群生在中、低潮帶的泥地或礁岩上,在潮下帶1-5公尺礁岩上也可見其蹤跡。春季至初夏為其盛產季。其亦是重金屬污染的指標生物之一。除此之外,更可做飼料、肥料、藥用。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6
中文名:長葉紫菜
科 別:頭髮菜科
學 名:Porphyra dentate
俗 名:澎湖紫菜
簡 介:澎湖紫菜盛名,自古即有「一雞善二凡梯三錠鉤」的美稱,產量以北海姑婆嶼為最大,每年採2-3次。藻體呈紫紅色,薄膜葉狀,形狀為長帶形或披針形,長約10-15 公分,寬約2-4公分,基部心臟形,邊緣有鋸齒,具盤狀固著器。長葉紫菜多生長在風浪大的高潮帶岩礁上,生長季不長,自冬季至初春,十一月是繁盛期,其採收時由赤崁村龍德宮成立公產委員會負責運作,是澎湖海洋產業一項重要的特色。
圖片資料來源: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1&id=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