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成員介紹


YouVivid-免費自製MV,動畫賀卡,手機影片鈴聲  下載此MV作品到手機或電腦珍藏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潮間帶生物的適應(姓名:陳季文 學號:2100411037)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此區環境的遽變,牠們的身體組織也演變出一套生存之道,描述如下:
(1)抗旱 可動性的動物防止離水時水份減少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縫隙或是草叢中,牠們可以自行選擇最適和的小地方。 固生性的海藻則只有藉助身體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復原。固生性之動物如藤壺,在低潮時緊閉殼來保住水份;海葵及水螅則會分泌黏液來防止水份散失;在泥沙地的潮間帶生物則多半鑽入地下的管穴中。
(2)熱平衡 潮間帶生物在極熱和極冷的環境中也有行為和構造上的特殊適應,由於潮間帶的溫度變化多半接近生物的致死高溫而非致死低溫,所以生物體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常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之表面積(愈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紋也愈多,相反地潮下帶的貝類其殼就愈光滑);或殼色高緯度區者為淡,以反射光線等。
(3)機械性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沖刷,藤壺、牡蠣及管蟲均固生於底質上;海藻則以固定器;紅鬍魁蛤則以足絲固著;方蟹之身體平扁等均為有效減低波浪衝擊之策略。
(4)呼吸 潮間帶的動物在退潮缺水時,為降低耗氧量,牠的生理活動也會趨於靜止而來降低氣體交換速率。 另外為了保護薄弱易乾燥的呼吸器官-鰓,如貝類會將鰓隱藏在外套腔內;或如魚類(彈塗魚)的呼吸器官除了鰓部之外,還有微血管密佈的口咽腔來呼吸,甚至牠的皮膚也都有呼吸功能。
(5)攝食 日行性岩礁岸之動物多半在漲潮有水淹沒時主動覓食,包括啃食性、濾食性、腐食型及掠食性動物在內;而在砂泥底質中生活之生物,因底質富含水份,在退潮後亦會覓食;夜行性動物在夜間低潮時也可活動。
(6)鹽度 潮間帶海水可能會因下雨或蒸發而使鹽度下降或昇高,以致無法維持其體內的滲透壓平衡。而大部份潮間帶動物雖為廣鹽性,但並沒有調節體液鹽度的機制,牠們對鹽度之適應可能也只能緊閉殼的方法來防止乾燥脫水。
(7)生殖 因潮間帶多形固著生活如珊瑚,故須靠產漂浮性卵或幼生來擴散,並將產卵周期演化成與潮汐或大潮一致,以確保牠們受精與繁殖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